我国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,开创了选拔用人机制的先河,为平头百姓进入仕途打开了入囗,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。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,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客观公正性。虽然也有弄虚作假、循私舞弊的,但总体上平民百姓是认账的。尤其是在人情占上风的中国社会,这是所有办法中最好的办法。
从民国开始,我们废除了科举制度,用考试取而代之,招生、招干、招工均采用考的办法。只不过考的内容多了,答案标准变了,评判的方式变了。考试是一件不得了的事,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,既是老师促进学生拼命学习的有效手段,又是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。考试评判的结果是分数,分数高则夺冠;分数低,则落榜。所以,校园内外广泛流传着"考、考、考,老师的法宝;分、分、分,学生的命根"。通过考试招生招工招干,应该承认是一个不错的办法,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,也越来越显示了这一办法的弊端。一是一考定终身,偶然性太大;二是考试内容的片面性,误导了普通教育。忽视思想品行教育、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、忽视不良心理倾向的疏导、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,都是这种误导的结果。一批高分低能学生的存在,一批所谓高考"状元"的无所作为,一批被人们羡慕的"好学生"后来成了持有"绿卡"的自由公民,也是这种误导的苦果;三是考试结果的评判依据束缚了老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。"科举"时期以"八股"为依据,现在的考试结果以"标准答案"为依据。这种只准照抄照搬的评判,谁也不敢创新,教师只能照本宣科,学生只能死记硬背。
考试当然还要继续,但必须改革。考试的改革需要认同考试的全体人民的理解与支持,因为只有全民的理解与支持,考试的改革才能是透明、扎实、有效的,也才能畅通无阻地实施。考试的改变包括:第一,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,灭掉一次考试定终身这个"恶魅";第二,变内容单一的考试为内容全面的考试,为普通教育的学子们和就业人士们发出正确明确的导向;第三,变单一的书面考试为多种方式、多种渠道的考试,其中,面试和特长、能力展示应列入必考内容:第四,变标准答案为参考答案,鼓励应试者标新立异、大胆创新。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,也体现在回答问题的形式上。要特别关注偏才、怪才的存在,这些人往往会成为特殊人才;第五,把考试与平时表现结合起来,与创新成果结合起来,突出的,大学应优先录取,单位应优先录用。